典型文献
新冠疫情期间武汉空气质量变化的多维观测分析
文献摘要:
基于国控站点和武汉本地加密站点,利用2020年1月1日至2月13日6种常规污染物及细颗粒物(PM2.5)组分的逐小时监测数据,评估了新冠疫情管控前后武汉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管控措施对不同类型站点的影响区别.结果显示:在实施疫情管控措施后,武汉市颗粒物浓度大幅降低,基于两种观测网(89个站点)计算得出PM2.5、PM10浓度变化率分别为?23.44%、?32.95%,但O3浓度显著增加,变化率为55.22%,比国控站点变化率高10.6%;在空间分布上,颗粒物浓度呈现北高南低,但武汉偏南区域站点的浓度下降幅度更大,与偏南风频次增高导致管控措施更多影响下风方向区域有关.偏南区域站点NO2浓度降低幅度更大,同时O3浓度升高,其原因是NO浓度大幅降低,其滴定反应减弱,并且气象条件也有利于O3持续累积,维持较高浓度.从不同类别站点浓度变化差异来看,疫情管控措施对二次污染物的交通站点和工业园区站点影响最大,两者基于两种观测网计算所得的浓度变化率均超过国控站点的浓度变化率,PM2.5和O3的国控站点变化率分别比交通站点变化率低6%和18%.对于一次污染物而言,SO2、CO浓度变化小,浓度变化率分别为?6.10%和?5.61%,与疫情期间重点排放源没有停工有关;在6种常规污染物中,NO2浓度变化幅度最大,其浓度下降了?55.26%,与交通管控直接相关.对比分析2019年和2020年同期气溶胶组分浓度发现,2020年疫情管控期间NO3-/SO42?比值降低,更接近1,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比值增大到6.07,说明汽车尾气等移动源的比重减小,燃煤燃烧影响比重增大.
文献关键词:
空气质量;武汉;细颗粒物;臭氧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瑶;唐晓;陈科艺;胡柯;梁胜文;罗洪艳;宋雅婷;罗雪纯;王自发
作者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61022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武汉43001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瑶;唐晓;陈科艺;胡柯;梁胜文;罗洪艳;宋雅婷;罗雪纯;王自发-.新冠疫情期间武汉空气质量变化的多维观测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06):756-768
A类:
B类:
新冠疫情期间,空气质量,质量变化,常规污染物,细颗粒物,PM2,新冠疫情管控,武汉地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管控措施,影响区,武汉市,颗粒物浓度,观测网,PM10,浓度变化,比国,北高南,南区,区域站,偏南风,风频,下风,NO2,滴定,气象条件,二次污染物,交通站,工业园区,计算所,SO2,排放源,停工,交通管控,气溶胶,组分浓度,NO3,SO42,有机碳,OC,元素碳,EC,汽车尾气,移动源,燃煤,煤燃烧,臭氧
AB值:
0.33239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