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秸秆隔层还田及水氮管理对土壤无机氮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秸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宝贵的生物质资源,资源总量丰富,利用潜力巨大,其中秸秆还田为最主要利用方式.研究确定秸秆隔层埋深以及最优的水氮组合,为秸秆还田资源化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秸秆埋深(表面覆盖、埋深20 cm、埋深30 cm)配合不同灌水量(80%Iw、Iw、120%Iw,其中Iw为灌水定额)和不同施氮量(180、225、270 kg/hm2)下,在番茄不同生育期土壤无机氮量及和酶活性受到的影响,对比分析秸秆埋深、灌水量和施氮量耦合作用下对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量和脲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和影响效果.[结果]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下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上层土壤脲酶活性随时间呈先显著下降后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下层土壤脲酶活性呈先不变后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上、下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上、下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施氮量和秸秆埋深显著影响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P<0.05),高施氮量和秸秆埋深20 cm可显著提升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P<0.05);灌水量对下层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量影响显著(P<0.05),增加灌水量有利于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向下层土壤运移;秸秆埋深对上、下层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影响显著(P<0.05),秸秆埋深20 cm可有效提升上、下层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结论]秸秆埋深20 cm具有较优保水保肥作用.综合考虑土壤无机氮量、酶活性、作物生长特点和节水需求,当前水肥管理模式下,秸秆埋深20 cm,灌水量80%Iw,施氮量270kg/hm2为最优组合.
文献关键词:
秸秆隔层还田;铵态氮;硝态氮;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陈盛;黄达;章二子;朱建彬;郭相平
作者机构:
河海大学 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98;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广西建筑新能源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41004;南京市江宁区水务局,南京 21009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盛;黄达;章二子;朱建彬;郭相平-.秸秆隔层还田及水氮管理对土壤无机氮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22(05):45-54
A类:
秸秆隔层,秸秆隔层还田
B类:
水氮管理,土壤无机氮,农业生态系统,生物质资源,利用潜力,秸秆还田,利用方式,埋深,区试,灌水量,Iw,灌水定额,不同施氮量,hm2,番茄,不同生育期,耦合作用,铵态氮,硝态氮,过氧化氢酶活性,活性变化,影响效果,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蔗糖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升上,运移,保水保肥,作物生长,生长特点,节水,水肥管理模式,270kg,最优组合
AB值:
0.17155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