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长江口咸淡水混合水域腐蚀性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文物的腐蚀作用
文献摘要:
近年来,针对文物在海水中的细菌性腐蚀研究主要集中于海域沉积,但关于咸淡水混合水域的腐蚀性细菌研究鲜有报道.河口及近海岸水域是水下文物较为丰富的区域,咸淡水交互作用影响水下文物的埋藏环境和文物遗存.本研究采集长江口北港拦门沙Ⅱ号沉船附近海底不同层次的海泥,通过非定向富集培养基培养,分离纯化得到18株菌,经16S rDNA鉴定出4种具有腐蚀性的细菌:哈夫尼希瓦氏菌(Shewanella hafniensis)、越南芽孢杆菌(Bacillus wiedmannii)、金橙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aquaticum)和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indicum).将分离得到的细菌作用于瓷质、陶质和木质等常见文物材料,置于30℃摇床220 r/min转速下培养7 d,喷金干燥,扫描电镜下观察,均可见在材料表面上产生生物膜.生物膜与微生物腐蚀的发生密切相关,除了已报道具有腐蚀性的菌株外,还发现了2株先前并未报道但也在材料表面产生生物膜的菌类:萘醌对希瓦氏菌(Shewanella xiamenensi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实验结果为揭示海岸带咸淡水混合水域的文物埋藏环境及更好地保护文物提供了科学参考.相比于以往文献,本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拓展:1)研究了腐蚀性细菌对瓷质、陶质和木质文物材料的腐蚀现象,观察到与微生物腐蚀密切相关的生物膜形成,从而实验证明哈夫尼希瓦氏菌、越南芽孢杆菌、金橙微小杆菌和微小杆菌对于瓷质、陶质和木质材料的腐蚀作用.2)首次发现了两株之前未被报道的潜在腐蚀性的细菌:萘醌对希瓦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它们也能在文物材料表面生成生物膜,初步证明这两株菌也具有腐蚀效果.3)探究了长江口咸淡水混合水域的海泥中的优势菌株为芽孢杆菌,并细分出4株腐蚀性细菌和2株未被报道为腐蚀性细菌但具有腐蚀潜力的细菌,区别于以往微生物腐蚀研究都集中于硫酸盐还原菌这一类菌.本研究发现了更多的腐蚀性细菌,揭示了海岸带咸淡水混合水域微生物的丰富性.本研究着眼于长江口咸淡水混合水域的海泥所富含的腐蚀性细菌与瓷质、陶质和木质文物材料腐蚀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该水域的腐蚀性细菌奠定基础,有助于应用于后期文物保护等相关方面.
文献关键词:
微生物腐蚀;文物;河口海岸;长江口
作者姓名:
叶天韵;黄静;蒋雪中;赵荦;翟杨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 200031
引用格式:
[1]叶天韵;黄静;蒋雪中;赵荦;翟杨-.长江口咸淡水混合水域腐蚀性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文物的腐蚀作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01):87-96
A类:
hafniensis,xiamenensis
B类:
长江口,咸淡水,混合水,水域,腐蚀性,细菌性,腐蚀研究,海域,近海,作用影响,响水,埋藏环境,遗存,口北,北港,拦门沙,沉船,海底,不同层次,海泥,富集培养,分离纯化,16S,rDNA,哈夫,希瓦氏菌,Shewanella,越南,芽孢杆菌,Bacillus,wiedmannii,Exiguobacterium,aquaticum,indicum,瓷质,陶质,摇床,见在,微生物腐蚀,道具,先前,菌类,萘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海岸带,木质文物,腐蚀现象,生物膜形成,木质材料,两株,面生,优势菌,分出,硫酸盐还原菌,丰富性,于长江,材料腐蚀,文物保护,河口海岸
AB值:
0.26595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