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防霉药剂筛选
文献摘要:
中国的桑蚕丝织业延绵千年,真丝文物记载了中国作为丝绸古国的辉煌历史,对中国古文化及古工业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真丝文物在出土及保藏过程中极易遭受霉菌污染,严重影响文物的研究展示和文化价值的传承,成为各大博物馆和研究所的困扰.通过对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分离及鉴定,可以了解真丝文物霉菌污染现状,为真丝文物的防霉控制提供靶标菌株.筛选真丝文物防霉处理剂可为探索真丝文物防霉控制方法提供新的思路,促进真丝文物防霉新技术的开发.本研究从苏州丝绸博物馆霉变真丝文物中分离纯化得到4株霉菌,分别编号为A、D、H、K.采用点植法培养真丝霉变菌株单菌落,观察其菌落特征和培养特性,通过显微观察法记录分生孢子形态、大小等显微结构,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真丝文物霉变菌株进行鉴定.同时采用牛津杯法测试3-碘-2丙炔基-N-正丁基氨基甲酸酯(IPBC)、2-甲基-4-异噻唑啉-3-酮(MIT)、苯并异噻唑啉-3-酮(BIT)、聚六亚甲基单胍磷酸盐(PHMG)4种防霉剂对4株真丝霉变菌株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4株霉菌分别属于半知菌类丛梗孢目的3个属:曲霉属(Aspergillus),节孢霉属(Arthrinium)及芽枝霉属(Cladosporium),其中A属于节孢霉属,D属于曲霉属,H、K属于芽枝霉属.防霉剂毒力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不同防霉剂的敏感性不同.MIT及IPBC对真丝文物霉变菌株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其中MIT对4株霉菌的抑菌活性最为明显,对A、H及K菌株的毒力均优于其他3种防霉剂,对D菌株的毒力仅次于IPBC,EC50分别为56.2355 mg/L、292.1737 mg/L、190.0456 mg/L及62.6815 mg/L;IPBC的综合毒力仅次于MIT,对菌株D的毒力最高,EC50分别为250.2830 mg/L、27.4540 mg/L、480.3257 mg/L及997.2392 mg/L.PHMG及BIT对4株真丝霉变菌株的抑菌活性相对较低.本研究通过对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鉴定及防霉药剂的筛选,明确了4种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生物学归属,确定了2种高效防霉处理剂,为真丝文物防霉手段的开发提出了新的可能,对进一步探究如何抑制真丝文物表面的霉菌生长,降低霉菌污染的危害,延长真丝展品及文物的保存提供了有效依据.
文献关键词:
真丝文物;霉菌;鉴定;防霉剂筛选
作者姓名:
王毅婧;黄阳阳;黄小萃;刘臣;邱海丽
作者机构:
苏州市职业大学丝绸应用技术研究所,江苏苏州 215002
引用格式:
[1]王毅婧;黄阳阳;黄小萃;刘臣;邱海丽-.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防霉药剂筛选)[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01):20-27
A类:
真丝文物,防霉剂筛选
B类:
霉变菌,药剂筛选,桑蚕丝,丝织业,延绵,中国作为,古国,古文化,出土,保藏,霉菌污染,分离及鉴定,污染现状,靶标,处理剂,苏州丝绸,分离纯化,分别编,编号,单菌,菌落,培养特性,显微观察,观察法,分生孢子,显微结构,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系,系统发育树,牛津杯法,丙炔,丁基,氨基甲酸酯,IPBC,噻唑,MIT,BIT,磷酸盐,PHMG,抑菌活性,菌类,曲霉属,Aspergillus,Arthrinium,Cladosporium,毒力,抑制效果,仅次于,EC50,活性相,霉菌生长,展品
AB值:
0.21345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