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敦煌讲经文新论
文献摘要:
敦煌讲经文是未见载于传世文献,仅保留在敦煌藏经洞的佛教俗讲的底本和记录本,是佛教讲唱文学中一种新的文体,更是宋元以来多种说唱文学的源头.中国佛教通俗讲经活动至少在三国吴主孙皓时期便已展开,不同历史时期的佛教通俗讲经有着其各自的特色,敦煌讲经文为我们了解唐五代佛教通俗讲经的具体情形,提供了最原始、最重要的史料.近二十余年以来,世界各地所藏敦煌写卷的图版基本上都已刊布,讲经文的文本组织形式,由原来的一种现增至三种:"经文+散文+韵文""经中内容+散文+韵文""散文+韵文",其篇目亦由旧有的23篇,增至32篇,且主讲的都是唐五代最为流行的佛典.讲经文的传播场所,可以确定的共有四种:1.皇帝降诞日宫廷内讲经,2.盂兰盆斋会期间寺院或民间为亡人举办的超度法会讲经,3.举办受戒法会仪式时讲经,4.寺院举办俗讲活动时讲经.对这些应用场合的考述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感知讲经文在唐五代的受众及其影响力,尤其是S.6551号背《阿弥陀经讲经文》为我们展示了民间俗讲文化由中原传播至西州回鹘,又从西州回鹘倒流回敦煌地区的过程,属于佛教传播中的"文化汇流"现象的经典例证.
文献关键词:
佛教通俗讲经;敦煌讲经文;传播场所;文化汇流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计晓云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成都 四川 61006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计晓云-.敦煌讲经文新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26-36,43
A类:
敦煌讲经文,佛教通俗讲经,吴主孙,孙皓,文化汇流
B类:
新论,载于,传世文献,藏经洞,底本,记录本,讲唱文学,文体,宋元,说唱文学,中国佛教,三国,不同历史时期,唐五代,具体情形,二十余年,世界各地,敦煌写卷,图版,基本上,刊布,文本组织,组织形式,增至,散文,韵文,篇目,旧有,主讲,佛典,传播场所,皇帝,诞日,宫廷,兰盆,会期,寺院,亡人,超度,法会,会讲,受戒,讲活,应用场合,考述,阿弥陀,西州,回鹘,倒流,流回,敦煌地区,佛教传播,例证
AB值:
0.3032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