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1918年南澳地震海啸影响模拟及其警示
文献摘要:
1918年2月13日发生华南沿海南澳岛附近的Mw7.5级地震是南海北部少数几个伴有海啸发生的地震之一.历史文献中明确记载了地震发生后在广东和福建沿海出现的一些海啸现象.本研究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前人震后调查和对该地震发生区域最新的地球物理探测资料,约束1918年地震参数(震中、破裂范围、断层几何等),通过对几组地震参数详细的海啸模拟,研究该地震事件引发的海啸影响及其特征.模拟结果表明,该地震事件引发的海啸向西可波及至珠江口海域的澳门、珠海,东到福建泉州,影响了直线距离接近800 km的华南沿海,距离震源最近的南澳岛南部和东部受海啸影响最大,青澳湾波高可达3~4 m,其次是福建省东山县(2~3 m)和广东省汕头一带(约1m).海啸正波在半小时后即可传播到南澳岛和汕头沿海,到达泉州和香港、澳门沿海的时间分别为3h和4~5h.通过对海啸波传播过程、波高分布和典型站点海啸波时序的波谱分析,我们指出滨海断裂带地震触发的海啸具有两个特别需要关注的危险性特征:1)海啸波在华南沿海陆架区域的超长周期振荡,南海北部宽阔的陆架和滨海断裂带与海岸线近乎平行的走向极其有效地将海啸波"捕获"在陆架区域,可产生长达48 h以上的超长时间振荡;2)由海水急剧涨落及超长时间振荡引发的海啸强流会对港口、码头、海产养殖等基础设施密集的华南沿海区域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我们对1918年地震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也表明海啸的规模和影响范围受控于地震类型和断层几何,目前我们对滨海断裂带精细几何结构和活动性的认识严重不足,亟需开展滨海断裂带海底精细几何结构的探测和活动习性研究,为评价南海北部潜在强震和海啸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关键词:
海域地震;海啸;陆架振荡;滨海断裂带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琳琳;李发渟;邱强;李志刚;张冬丽;惠格格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广东珠海519082;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琳琳;李发渟;邱强;李志刚;张冬丽;惠格格-.1918年南澳地震海啸影响模拟及其警示)[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2022(01):27-38
A类:
陆架振荡
B类:
地震海啸,警示,华南沿海,南澳岛,Mw7,级地震,南海北部,少数几个,历史文献,福建沿海,震后,后调,地球物理探测,震中,何等,几组,地震事件,波及,及至,珠江口海域,澳门,珠海,泉州,震源,东山县,汕头,1m,半小时,可传,播到,3h,5h,海啸波,波传播,传播过程,波高分布,波谱分析,滨海断裂带,地震触发,海陆,陆架区,长周期,宽阔,海岸线,近乎,长达,超长时间,涨落,流会,港口,码头,海产,海区,影响范围,受控,几何结构,活动性,严重不足,海底,习性,强震,海啸风险,海域地震
AB值:
0.31674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