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模式人工肝治疗对血小板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模式和传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模式人工肝治疗对患者血小板的影响,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对此类血小板下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15例DPMAS模式人工肝患者,纳入DPMAS组,另选择同期、年龄匹配(±5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PE的患者15例纳入PE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黄疸、少尿、水肿等)是否改善,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特别是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记录患者治疗期间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小板的输注量.结果:DPMAS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6.67%,高于P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90 d内转归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PMAS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显著低于治疗后PE组(P<0.05).治疗后PE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DPMAS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组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平均约(8.2±3.1)支,住院期间输注血小板(1.5±0.3)IU,DMPAS组患者输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后血小板明显上升.结论:与PE模式相比,DPMAS人工肝模式可降低患者血小板水平,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刺激患者血小板再生,提高血小板水平,从而降低因血小板低下而发生的出血风险.
文献关键词:
人工肝;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血浆置换;血小板;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作者姓名:
贾金凤;梁菲;黄建伟;王昊;韩璞青
作者机构: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消化内科,广州 510700
引用格式:
[1]贾金凤;梁菲;黄建伟;王昊;韩璞青-.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模式人工肝治疗对血小板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03):548-551
A类:
bopoietin,DMPAS
B类: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系统模式,人工肝治疗,double,plasma,molecular,absorb,system,DPMAS,血浆置换,exchange,PE,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human,throm,rhTPO,月入,入住,广州医科大学,另选,黄疸,血常规,凝血功能,治疗期间,输注,症状改善,改善率,转归,白相,血小板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变化,住院期间,IU,血小板低下,出血风险
AB值:
0.1811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