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谷胱甘肽合成及还原功能缺陷参与结肠炎性肝损伤的发生
文献摘要:
目的:肝病变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最常见的肠外表现,但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生与免疫激活、肠道菌易位肝、炎症因子风暴及胆汁酸循环紊乱有关.UC相关性肝疾病的发生使其临床治疗更为困难,探究UC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对于UC相关性肝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具有清除自由基、参与肝解毒代谢及免疫防御等多种生理功能,GSH的合成及氧化还原能力共同决定GSH的抗氧化功能.肝GSH抗氧化功能缺陷与多种肝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是否参与并介导UC相关性肝损伤的发生目前尚不明晰.本研究旨在探究UC发生中GSH合成及还原功能变化特征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乙醇溶液(每只5 mg/0.8 mL,50%乙醇)灌注结肠制备UC大鼠模型,分别在TNBS灌注后第3、5和7天取材血清、肝及肠道组织,测定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及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以评价UC结肠的病变程度;以肝病理组织学评分、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为指标评估肝病变程度;并分别将UC造模7天组大鼠肝病理评分和血清AST水平与其结肠病变程度做Spearman相关分析以明确UC发生中肝病变与结肠病变的相关性.采用试剂盒动态测定UC造模后第3、5和7天组大鼠肝中GSH含量、GSH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GSH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s,GR)活性;并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中GSH合成反应关键酶谷氨酰胺半胱氨酸连接酶(glutamine cysteine ligase,GCL)、GSH合成酶以及GSH-Px和GR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造模后第3、5及7天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及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UC造模后第7天组大鼠的血清AST水平及肝病理组织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且UC模型大鼠肝损伤程度与结肠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01).此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造模后第3天和第5天组大鼠肝组织中GSH总量、GSH-Px活性和GR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且UC造模后第3、5及7天组大鼠肝组织中GCL、GSH-Px和GR蛋白质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UC大鼠肝病变程度与结肠病变程度呈正相关,UC大鼠肝GSH合成减少及还原能力降低明显早于肝损伤的发生,调控肝GSH合成及还原反应的关键酶表达减少是导致GSH合成减少及还原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提示GSH抗氧化功能缺陷参与并介导UC相关性肝损伤的发生.
文献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肝损伤;谷胱甘肽;抗氧化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亮亮;韩茹月;臧凯宏;袁沛;秦红岩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药理教研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兰州730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亮亮;韩茹月;臧凯宏;袁沛;秦红岩-.谷胱甘肽合成及还原功能缺陷参与结肠炎性肝损伤的发生)[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03):271-279
A类:
B类:
谷胱甘肽,功能缺陷,肝损伤,肝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肠外表现,发生机制,普遍认为,免疫激活,易位,炎症因子风暴,胆汁酸,酸循环,肝疾病,glutathione,GSH,清除自由基,解毒代谢,免疫防御,生理功能,氧化还原,抗氧化功能,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TNBS,乙醇溶液,大鼠模型,取材,肠道组织,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结肠病理,病理组织学,病变程度,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指标评估,病理评分,试剂盒,peroxidase,Px,还原酶,reductases,GR,蛋白质印迹法,合成反应,关键酶,谷氨酰胺,连接酶,glutamine,cysteine,ligase,GCL,合成酶,蛋白质表达,正常对照,模型大鼠,肝组织,低于正常,早于,还原反应
AB值:
0.24822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