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喀斯特山区土壤颗粒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可蚀性的影响
文献摘要: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喀斯特山区有林地、灌木林地、灌丛、荒草地、退耕地和耕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颗粒组成,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分布、分形及可蚀性差异,并阐明土壤粒径分布特征与土壤可蚀性的关系.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分布均表现为粉粒、黏粒、砂粒质量分数依次减少,灌木林地和灌丛砂粒质量分数显著高于退耕地和耕地的,退耕地黏粒质量分数显著高于灌木林地、灌丛及荒草地的;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分形维数为2.822~2.873,灌木林地、灌丛、荒草地、有林地、耕地、退耕地的土壤可蚀性大小依次降低;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砂粒和粉粒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与黏粒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可蚀性与土壤砂粒和粉粒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黏粒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黏粒质量分数的关系模型所得的土壤分形维数拟合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对误差最大为0.11%,最小为0.03%,说明该模型有较高程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用来代替实测法计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喀斯特山区的灌木林地和灌丛土壤最易受到侵蚀,应加强对其的防治,尤其是在坡度较大区域.
文献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可蚀性K值
作者姓名:
丰秋兰;周运超
作者机构:
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引用格式:
[1]丰秋兰;周运超-.喀斯特山区土壤颗粒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可蚀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5):563-571
A类:
B类:
喀斯特山区,野外调查,室内试验,有林地,灌木林地,荒草,草地,退耕地,土壤颗粒组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分布,土壤粒径分布,土壤可蚀性,粉粒,黏粒,砂粒,粒质量,和灌丛,土壤分形维数,关系模型,拟合值,实测值,高程度,实测法,大区域
AB值:
0.14941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