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断裂对石马山地区岩溶发育的控制
文献摘要:
为了明确不同性质断裂对岩溶发育的控制规律,以石马山地区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考察,采集断层、裂缝、溶洞及溶缝相关地质参数和图像数据,并辅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前人研究分析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和岩溶发育特征,探讨不同性质断裂控制下岩溶发育的特点和规律,并建立相应的断裂控岩溶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压性断层沿着上盘裂缝带可形成一定规模的岩溶带,溶蚀强度较小;张性断层沿断裂带及其两侧的高角度裂缝发育处岩溶作用强烈,易形成断溶谷,溶蚀强度最大;扭性断层一般沿破碎带溶蚀或在断层拐弯部位派生张性裂缝发育处溶蚀,岩溶形态表现为窄条带状或串珠状,溶蚀强度介于张性和压性断层之间;在多组剪切缝交叉部位,岩层破碎,易形成小型的溶孔、溶洞、溶缝;张裂缝主要在不同方向张裂缝汇聚部位或张裂缝走向发生改变且曲率较大的转折端位置发生溶蚀,易形成一系列串珠状小型溶洞.
文献关键词:
石马山地区;断层;裂缝;溶洞;溶缝;岩溶发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许欣雨;陈清华;孙珂;刘红英;韩科龙
作者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许欣雨;陈清华;孙珂;刘红英;韩科龙-.断裂对石马山地区岩溶发育的控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1):1-12
A类:
石马山地区,岩溶发育模式
B类:
控制规律,外地,地质考察,溶洞,溶缝,地质参数,和图像,图像数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断裂发育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建立相应,着上,上盘,裂缝带,溶蚀强度,断裂带,高角,裂缝发育,岩溶作用,破碎带,拐弯,弯部,派生,窄条,条带状,串珠,切缝,岩层,溶孔,同方向,曲率
AB值:
0.28568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