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从后思索:中国电影"人民性"的一种方法论
文献摘要:
一、缘起:从中国电影"人民性"研究说开去 (一)明晰的中国电影"人民性"研究及其背景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电影创作中的"人民性"就以社会主义建设和意识形态引领为概念内涵,并在"十七年时期"概念得以稳定.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后西方的各种文艺思想纷纷进入中国,中国电影界围绕着'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与戏剧的关系、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巴赞纪实美学、现代文艺思潮与现代电影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学术论辩与学术争鸣."[1]人性、人的解放与人道主义的实践在电影中成为主体和表征,但同时,本应蕴含多重意义的文艺人民性,亦被相当程度地误读为单一的、阶级论调下的"集体性",逐渐在电影学术研究视野中边缘化.至此,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研究中,对文艺人民性及具体到中国电影人民性的真正内涵、历史、理论研究等依旧没有被重视铺开.
文献关键词:
作者姓名:
何东煜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何东煜-.从后思索:中国电影"人民性"的一种方法论)[J].电影评介,2022(22):53-58
A类:
B类:
后思,思索,中国电影,缘起,开去,电影创作,意识形态引领,概念内涵,十七年时期,改革开放后,文艺思想,电影界,电影语言,戏剧,电影与文学,巴赞,纪实美学,现代文,代电,论辩,学术争鸣,人的解放,人道主义,文艺人民性,相当程度,误读,阶级论,论调,调下,集体性,电影学,野中,边缘化,至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理论中国化,影人,铺开
AB值:
0.42813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