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骨水泥间隔灌注联合体位复位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文献摘要:
背景: 椎体成形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已经历了20余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但术中骨水泥渗漏迄今仍是临床所面临的棘手问题。目的:评估骨水泥间隔灌注联合体位复位技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共120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120例,年龄≥80岁,根据骨水泥灌注技术分为常规注入组(n=60,骨水泥调制一次性注入)和间隔灌注联合体位复位组(n=60,术前体位复位+骨水泥分次调制注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肺功能改善及骨水泥渗漏率。研究获得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批准(KL901173)。结果与结论:①两组均获得术后12个月以上随访,间隔灌注联合体位复位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常规注入组(3.3%,15.0%,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的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间隔灌注联合体位复位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优于常规注入组(P<0.05);④常规注入组患者术后的用力肺活量及最大通气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间隔灌注联合体位复位组术后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及最大通气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间隔灌注联合体位复位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及最大通气量均大于常规注入组(P<0.05);⑤结果表明,采用骨水泥间隔灌注联合体位复位技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且能显著降低骨水泥渗漏并改善患者肺功能。
文献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高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体位复位;骨水泥渗漏
作者姓名:
车艳军;胡丹;司卫兵;顾雪平;郝跃峰
作者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引用格式:
[1]车艳军;胡丹;司卫兵;顾雪平;郝跃峰-.骨水泥间隔灌注联合体位复位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10):1483-1489
A类:
KL901173
B类:
联合体,体位复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实践检验,棘手,复位技术,南京医科大学,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折患者,灌注技术,分次,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伤椎前缘高度,肺功能,功能改善,骨水泥渗漏率,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
AB值:
0.09356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