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祁连与伊豆-小笠原玻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模型对比
文献摘要:
玻安岩为一类具有特殊地球化学性质的岩石,具有高SiO2(>52%)、高MgO(>8%)和低TiO2(<0.5%)等特征.前人认为其形成主要是在俯冲起始阶段大洋板块所释放的流体导致亏损程度较高的难熔地幔楔发生熔融,因此其成因的研究对深入理解板块俯冲起始等地球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普遍认为俯冲物质对玻安岩岩浆源区具有重要贡献,但玻安岩中元素的不同富集程度反映了复杂的俯冲板片流体物理化学性质和对玻安岩形成的不同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伊豆–小笠原(Izu-Bonin)和北祁连造山带大岔大坂地区玻安岩样品,发现二者具有明显的地球化学差异:与伊豆–小笠原玻安岩相比,大岔大坂玻安岩中没有呈现"U"型稀土配分模式,不富集轻稀土元素或Zr、Hf等元素;而二者流体活动性/不相容元素比值(如Ba/La)变化较大,并具有较高的(87Sr/86Sr)i.这些特征反映了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和熔体分别对大岔大坂和伊豆–小笠原玻安岩岩浆地幔源区的贡献,从而表明大岔大坂玻安岩形成过程与伊豆–小笠原玻安岩所代表的俯冲初始形成模型不同,更可能形成于存在弧后扩张作用的成熟岛弧阶段.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本文针对大岔大坂玻安岩成因提出了两种与俯冲初始阶段无关的可能形成机制:① 玻安岩产出于弧后扩张中心,弧后岩石圈的拉张环境和较热的地幔上隆区为玻安质岩浆的形成提供了温压条件,充分交代的水化地幔楔和蛇纹岩化地幔也参与了玻安质岩浆的形成;② 虽与弧后扩张中心相关,但玻安岩的产出位于前弧或弧.由于弧后地幔对弧下深度地幔楔进行侧向加热,导致地幔楔内部对流重新启动,弧后地区已经熔融出弧后玄武岩的残余橄榄岩进入前弧–弧下地幔楔,地幔楔底部和俯冲板片表面被重新加热而发生变质脱水,富水流体交代上部地幔楔使其部分熔融形成玻安质岩浆.
文献关键词:
玻安岩;俯冲板块;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含水熔体;俯冲带岩浆作用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黄子航;肖媛媛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青岛 266061;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 26607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黄子航;肖媛媛-.祁连与伊豆-小笠原玻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模型对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2(04):135-145
A类:
玻安岩,俯冲带岩浆作用
B类:
伊豆,小笠,地球化学特征,模型对比,地球化学性质,SiO2,MgO,TiO2,俯冲起始,起始阶段,大洋,洋板块,亏损,难熔,板块俯冲,地球动力学,动力学问题,普遍认为,岩浆源区,中元,板片流体,体物,物理化学性质,Izu,Bonin,北祁连造山带,带大,化学差异,岩相,稀土配分,轻稀土,稀土元素,Zr,Hf,活动性,不相容,元素比值,Ba,La,87Sr,86Sr,地幔源区,明大,成模,弧后扩张,岛弧,区域地质背景,初始阶段,岩石圈,拉张环境,温压条件,交代,蛇纹岩,心相,出位,对弧,侧向,重新启动,后玄武,玄武岩,橄榄岩,下地幔,变质,富水,部分熔融,俯冲板块,含水熔体
AB值:
0.339504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