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唐以前五色诊研究
文献摘要:
五色诊首见于《周礼》,唐以前(包括唐)的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有许多关于五色诊的记载.五色诊的理论基础是五色为五脏之气外发,诊断部位主要是在面部.五色诊常用于诊断五脏之病和判断疾病预后,具体方法一种是本色过于显露,另一种是转为客色.古人认为五色通天应时可与脉诊合参,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来判断疾病和预后.古人也意识到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不能局限于五行的抽象概念,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因此五色诊还增加了许多补充内容,并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核心,又被数术家所用成为相术的一部分,根据人之五色来判断吉凶.五色诊曾是重要的诊病方法,但因其缺陷和局限性,后世逐渐沦为辅助性诊法.
文献关键词:
望色;五行学说;色脉合参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丁媛
作者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丁媛-.唐以前五色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01):36-40
A类:
色脉合参
B类:
唐以前,五色,色诊,首见,周礼,出土文献,传世典籍,五脏之气,五脏之病,疾病预后,具体方法,本色,显露,古人,通天,脉诊,五行生克,生克乘侮,生命活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抽象概念,五行学说,数术,术家,相术,吉凶,诊病,后世,沦为,辅助性,诊法,望色
AB值:
0.43092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