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简帛踝部诊脉法发微
文献摘要:
本文分析了简帛医书中的踝部诊脉法,把马王堆医书《脉法》和张家山汉简《脉书》"相脉之道"段中"掸"释为"触",认为其所记述的踝部诊脉法是通过分别切按足踝手腕上五寸处及踝腕周匝各条经脉的搏动,根据其异于它脉的表现而确定病变的经脉.文章考察了踝部诊脉法的流传情况,发现在仁和寺唐抄本《太素·诊候一》中,其操作方法已由右手触诊变为弹诊,此为第一变.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及《针灸甲乙经》中,切按部位由腕踝十一经脉脉动处改为仅诊察足踝部,此为第二变.全元起注、杨上善注及敦煌卷子《三部九候论》都记载诊脉部位当于内踝上五寸处,此为第三变.其中,全元起认为内踝上五寸乃三阴交穴,杨上善认为此为足太阴脉所行处.踝部诊脉法的第四变是王冰注认为当诊察手、足内踝上之太阴脉.杨上善、王冰用诊察太阴脉以解释踝部诊脉法,或许是受《黄帝内经》寸口诊脉法重视太阴思想的启发.总之在《黄帝内经》中,踝部诊脉法被改造、融入三部九候诊脉法中,其以脉的异动诊断病脉思想得到发扬,更增加了"应"的内容,以与弹脉相应,但最终由于此诊脉法由触脉改为弹脉,操作难度大大提升,兼之后人对切按部位多有歧见,影响了其流传,以致最终湮没于历史之中.
文献关键词:
简帛;踝部诊脉法;《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海峰
作者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海峰-.简帛踝部诊脉法发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01):33-35,43
A类:
踝部诊脉法,简帛医书,三部九候,敦煌卷子
B类:
马王堆医书,张家山汉简,记述,手腕,腕上,五寸,各条,经脉,搏动,异于,传情,仁和,抄本,太素,操作方法,右手,触诊,素问,针灸甲乙经,一经,脉脉,脉动,诊察,足踝部,诊脉部位,当于,内踝,三阴交穴,太阴,黄帝内经,寸口,总之,候诊,异动,想得到,作难,歧见,湮没
AB值:
0.2948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